- 公孙龙子
- (公孫龍子, 公孙龙子) 又稱公孫龍(約前330-前242)。 戰國時哲學家, 名家代表人物。 傳字正秉。 趙國人。 為趙平原君門客。 先後遊說趙惠文王、 燕昭王〝偃兵〞。 以善辯著名, 為〝辯者之徒〞。 在平原君處曾與孔子後裔孔穿辯論, 堅持〝白馬非馬〞說: 又與陰陽家鄒衍辯論, 受絀於鄒衍的〝五行相勝〞論。 其基本觀點為〝離堅白〞。 認為人們對於〝堅白石〞, 視不得其所堅而得其所白者, 無堅也;拊不得其所白而得其所堅者, 無白也〞(堅白論)。 人們視覺和觸覺互不相關, 石之〝堅〞和〝白〞截然分離, 從而得出〝堅白石二〞的結論。 所提出的〝白馬非馬〞論, 以馬的〝色〞與〝形〞、 個體(白馬)與整體(馬)分離為依據。 其學派的論題還有〝雞三足〞、 〝火不熱〞、 〝目不見〞、 〝狗非犬〞等。 其學說淵源可上溯到春秋末期〝兩可之說, 設無窮之辯〞之鄧析。 一說其學出自墨子。 對先秦邏輯思想史的發展有所貢獻。 著有《公孫龍子》, 《漢書.藝文志》著錄為〝十四篇〞, 今存六篇。 書名。 又名為《守白論》。 《漢書.藝文志》列為名家, 十四篇。 《隋書.經籍志》列為道家, 題《守白論》。 宋時僅存《跡府》、 《白馬論》、 《指物論》、 《通度論》、 《堅白論》、 《名實論》六篇。 全書大抵討論邏輯和認識論問題, 持論詭詼, 辯說奇巧, 在中國古代邏輯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地位。 該書首篇《跡府》記公孫龍的傳略, 為後人所編;《指物論》主要闡述了概念和物的關係問題;末篇《名實論》為全書之通論, 考察基本範疇, 表明辯論準則。 《道藏》(正統本、 影正統本)太清部收錄, 為宋謝希深所注本。 全書分為三卷, 以每二篇為一卷, 即《跡府》、 《白馬論》為上卷, 《指物論》、 《通變論》為中卷, 《堅白論》、 《名實論》為下卷。 為現存最早本之一。
Explanatory dictionary of Taoism. 2013.